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C)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预备说
C.宣泄说
D.复演说
2.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
A.福禄贝尔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3.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B)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
D.“十年浩劫”后至今
4.“小猫戏球是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是为自卫做的练习”,持这种观点的是(D)
A.弗洛伊德
B.帕特里克
C.席勒
D.格鲁斯
5.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3-6岁幼儿的主要发展矛盾是(C)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性对羞怯、疑虑
C.主动性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6.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是(A)
A.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一游戏的生物本质观一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B.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一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一游戏的生物本质观
C.游戏的生物本质观一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一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D.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一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一游戏的生物本质观
7.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妈妈”,就得有人当“孩子”)。这种角色属于(B)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8.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五种主要成分,其中不包括(B)
A.兴趣性体验
B.挫败感体验
C.自主性体验
D.幽默感
9.要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不符合的是(D)
A.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B.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C.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D.活动的难度低于儿童的能力
10.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是属于(C)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接受游戏
D.制作游戏
11.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阶段是(D)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联合游戏阶段
D.合作游戏阶段
12.源于尊敬和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C)
A.活动性动机
B.成就性动机
C.亲合性动机
D.探究性动机
13.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体现的是(D)
A.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B.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C.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肯定的需要
14.表明游戏经验引发的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志向而不是目标志向的是(C)
A.邓斯克
B.科琳·亨特
C.野茂
D.佩皮洛
15.在摆弄物体时,儿童感受并发现球体和圆的区别,而不再将“圆”和“球”相混淆,这体现了游戏(A)
A.加深和增长儿童的知识
B.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C.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D.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6.在这里有多种多样、可移动的且用途多样的材料,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爱好使用它们,这样的游戏场地被称之为(C)
A.传统游戏场地
B.冒险性游戏场地
C.创造性游戏场地
D.常规游戏场地
17.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游戏合作常常失败的孩子往往受育儿方式的影响。(D)
A.敏感型
B.专制型
C.温和型
D.冷漠型
18.强调儿童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发现学习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儿童社会性及情感的价值的发展的课程,被称之为(B)
A.高结构课程
B.低结构课程
C.一般课程
D.特殊课程
19.在学前教育阶段,保障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而协调地发展,应当是学前儿童发展权保障的(A)
A.中心内容
B.次要内容
C.首要任务
D.唯一任务
20.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能满足每个幼儿的特殊需要
B.一般要求幼儿长时间静坐
C.幼儿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为主
D.教师以语言为媒介进行讲解
21.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该放在第一位的要素是(B)
A.经济因素
B.安全因素
C.教育因素
D.物质因素
22.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属于活动区设置的(D)
A.协调性
B.界限性
C.转换性
D.相容性
23.在幼儿园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B)
A.幼儿之间的关系
B.师幼之间的关系
C.教师之间的关系
D.教保之间的关系
24.教师在制定游戏计划时要考虑许多问题,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C)
A.注重游戏的过程
B.挑选游戏使用的材料
C.设计游戏的目标
D.考虑游戏活动的场地
25.在集体班级中,教师对幼儿说“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亮亮扮演的国王趾高气昂,演得非常好!”等等。这属于(A)
A.评论
B.询问
C.建议
D.描述
26.把孩子抱到镜子前面,妈妈对着镜子中的孩子微笑,说话,指出:“这是宝宝,这是妈妈。”然后拉着孩子的手摸摸镜子。以上属于(C)
A.活动性游戏
B.智力游戏
C.感官游戏
D.语言的游戏
27.角色游戏均由幼儿确立、设计和编定,这表现出游戏本质特征的(A)
A.主体性
B.虚构性
C.社会性
D.愉悦性
28.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演等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这属于(C)
A.娱乐游戏
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
D.角色游戏
29.在亲子游戏中,相比于母亲,父亲往往倾向于与孩子玩(B)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技能性游戏
D.认知性游戏
30.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A)学前项目第二阶段的调查(1995)中发现,中国城乡的家长普遍重视的发展技能是(B)
A.读写算、自我表达与评价、与同伴交往
B.读写算、语言表达、自我服务
C.读写算、自我服务、自我表达与评价
D.与成人交往、与同伴交往、自我表达与评价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成熟说
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认为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种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32.同化
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图式)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变得更加丰满并得以巩固。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
33.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34.教育游戏化
教育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35.合作游戏策略
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教师可以根据游戏情境的需要对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做出应答性的反馈或提出问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以认知发展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几种水平。
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幼儿为了获得某种愉悦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动作或者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游戏,幼儿开始把符号物与被符号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由为了功能价值而转向为了表象价值而进行游戏。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性游戏,幼儿以规则为中心进行游戏。
37.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答: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38.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
(1)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对玩具、游戏的活动类型和游戏的主题及扮演角色等方面的不同偏爱。
(2)年龄差异,因体能、认知、语言、社会性等身心发展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同阶段而有所差异。
(3)个性差异,由于学前儿童的气质、性格、能力、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不同而有所差异。
(4)健康的影响,生病或者患有疾病会有所影响。
(5)情绪的影响,疲倦或者不高兴会有所影响。
39.简述为幼儿选择游戏材料的参考标准。
答:
(1)具有教育性,促进幼儿某一方面如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2)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适合其年龄特点和需要。
(3)符合艺术要求,引起幼儿快乐和喜爱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4)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无毒无异味,容易晒洗,声音和谐悦耳。
(5)经济适用,牢固坚实,经久耐用,不易损坏,色彩不易脱落。
(6)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
(答对5点,即可得满分)
40.简述亲子游戏的特点。
答:
特点:
(1)情感性,成人与儿童以共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亲子感情作为基础,在游戏中结成了横向的、对等的玩伴关系,亲子游戏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密切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2)发展性,成人和儿童游戏在游戏中还结成了纵向的、不对等的应求关系,儿童在亲子游戏认知、语言、健康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41.试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
基本观点:
(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
(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启示:
(1)将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强调成人及更有能力的同伴对幼儿的影响。
(2)肯定游戏在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活动。
(言之有理即可,启示多答可适当给分,满分为10分)
42.结合实际,试述幼儿结构游戏的结构要素。
答: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幼儿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这是结构游戏的起始环节,游戏材料的丰裕程度会影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缺乏时,幼儿会匆忙选择,材料丰富,幼儿表现出明显的选择过程。
(2)对游戏主题即最后建筑物的假想;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假想的起始时间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班幼儿在材料选择前没有形成游戏的主题,中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形成。
(3)最后建构物的构建;这是一个操作要素,最后建构物的水平往往同材料的性质、空间大小、活动的参与的人数、活动时间的长短、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启发有关。
(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不等于对最后建构物的假想,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实现往往与角色游戏相关联。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43.大班幼儿在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当王老师扮演的老狼凶狠地向幼儿扮演的小兔子扑去的时候,按照规则小兔子应该四散躲开,而小思和小雨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他们先试探地看着大灰狼,后来干脆挡住大灰狼的去路,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们不怕大灰狼”,游戏该怎么进行下去呢?王老师改变了故事情节,大灰狼装做又惊讶又害怕的样子逃跑了,其余的“兔子”齐心协力追捕大灰狼,游戏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勇敢和智慧带来的快乐。
请你对照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评价上述王老师指导的游戏。
答:
学前儿童游戏进行评价是指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评价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实现,或儿童通过游戏是否得到教育,是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主要的评判标准:
(1)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2)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独立性。
(3)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4)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