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中出现研究高潮时,研究的倾向包括(A)
A.强调想象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B.强调角色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C.强调智力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D.强调结构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设计了“恩物”的教育家是(C)
A.蒙台梭利
B.杜威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3.对于一个被鱼贩子的大鱼吓出夜间恐慌症的女孩,治疗者将黏土做成的鱼放入游戏情景中,逐步引导她去控制鱼。这属于(D)
A.关系性游戏治疗
B.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分析性游戏治疗
D.发泄性游戏治疗
4.孩子洗澡时,偶然用手去抓自己的头发,手从头上滑下来,拍到水面上,并且不断重复。这表明孩子认知发展处于(A)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5.下列游戏理论中强调情感的成熟与游戏的关系的是(D)
A.社会历史文化学派的游戏理论
B.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C.元交际的游戏理论
D.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6.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是(D)
A.克罗伊斯
B.鲁宾
C.苏格拉底
D.纽曼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游戏的特征是外部控制,工作的特征是内部控制
B.游戏活动总是脱离现实生活的
C.游戏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
D.游戏是纯外部动机支持的行为
8.“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这类言语属于(A)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9.学前儿童最常见的、典型的游戏形式是(B)
A.感知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0.下列游戏不属于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为显著目标的是(A)
A.体育游戏
B.角色游戏
C.结构游戏
D.表演游戏
11.不仅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角色,也能关心别的伙伴担当什么角色,并为别人积极地出谋划策,这属于(D)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联合游戏阶段
D.合作游戏阶段
12.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D)
A.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B.基本生存需要和身体活动需要的满足
C.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D.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13.激起运动性游戏和重复性游戏的动机是(A)
A.活动性动机
B.探究性动机
C.成就性动机
D.亲合性动机
14.在玩水游戏中,儿童感觉并认识水的流动、溶解、浮力等特性,这体现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C)
A.社会性发展
B.情感发展
C.智力发展
D.语言发展
15.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添置娃娃玩具、交通玩具以及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等),按照玩具的功能特点划分,这类玩具属于(A)
A.形象玩具
B.智力玩具
C.结构造型玩具
D.娱乐玩具
16.针对在冷漠型育儿方式下成长的幼儿,我们应该侧重于培养这类幼儿的(C)
A.独立性
B.自主性
C.交往能力
D.创造能力
17.不属于影响游戏中性别差异形成的因素是(D)
A.生理差异
B.父母的教养方式
C.社会文化传统
D.出生时间
18.关于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游戏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单边自主活动,教育是由内部控制下的单边活动
B.从性质上说,两者是完全相同的活动
C.就其活动的方向看,两者没有内在一致性
D.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有内在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19.幼儿园是一个对幼儿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教育机构,教师的衣着、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一颦一笑等,事无巨细,事事是教育,以上陈述体现了(A)
A.教育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整合性原则
D.保教合一原则
20.幼儿天性好动,这就要求在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时,应当(C)
A.保证游戏的连续性
B.注意游戏的规则性
C.保证游戏的活动性
D.注意游戏的阶段性
2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儿童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
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
小时,高寒地区在冬季可酌情减少。(C)
A.1,2
B.2,4
C.2,3
D.1,1
22.教师在组织各个区的活动的时候,需要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内的活动延伸转换其他活动区的需要。以上属于活动区之间的(D)
A.相容性
B.界限性
C.协调性
D.转换性
23.在幼儿园中,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B)
A.有趣的玩具
B.充足的游戏时间
C.老师的引导
D.足够的场地
24.当幼儿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的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这种游戏运用了(A)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单独游戏策略
25.婴幼儿认识活动的开端是(C)
A.视觉
B.听觉
C.感知觉
D.触觉
26.把不倒翁呈现在孩子面前,成人示范地推不倒翁,然后让孩子自己去玩,让孩子在观看玩具的摇摇晃晃中体验快乐的情趣,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其他的娱乐玩具,以上属于(C)
A.活动性游戏
B.发展语言的游戏
C.音乐及娱乐游戏
D.智力游戏
27.幼儿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空间美和色彩美的表现力都会在建构物的建构中得以展现,以下属于幼儿结构游戏的结构中的核心要素的是(A)
A.操作要素
B.材料要素
C.空间要素
D.场地要素
28.有规则游戏的最大特点是(B)
A.与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B.把正规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
C.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D.以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活动为特征
29.最早的亲子游戏的迹象是(B)
A.儿童能与家长玩“藏猫儿”
B.家长与幼儿直接的交互模仿
C.家长教会孩子抓握拨浪鼓玩
D.家长与幼儿玩“你追我赶”的游戏
30.关于亲子游戏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母亲,父亲往往倾向于与孩子玩(A)
A.嬉戏性游戏
B.教学性游戏
C.技能性游戏
D.认知性游戏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觉醒
是游戏的觉醒理论的核心概念。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或机体的一种驱力状态。它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外部刺激或环境刺激,二是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
32.工具性游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的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3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交际,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34.场地空间密度
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标志着儿童空间活动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具体的游戏行为以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35.游戏教育化
游戏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一百多年来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答: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的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意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心理学领域的儿童游戏研究和理论为游戏在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后期的游戏理论和思想已经与当代学前教育的实践开始逐步结合,成为幼儿园游戏实施的科学指导。
37.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是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认为儿童游戏的产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主要观点有:
(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
(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导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38.简述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的分类。
答:
(1)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将游戏分为两类。一类是创造性游戏,一类是有规则游戏。
(2)创造性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3)有规则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去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39.简述游戏中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规律。
答:
(1)儿童在游戏中对物的想象是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的。
(2)儿童的想象从不稳定到稳定。
(3)游戏能使想象力向内在活动转化,逐步摆脱对外在活动的依赖。
40.简述儿童游戏的常规主要包含的内容。
答: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5)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41.试论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答: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是: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2)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3)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评价: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儿童如何通过游戏实现正常的自我发展的,并且埃里克森从积极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
①他强调了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并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②他肯定了发展中生物本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进了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性因素,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42.试述依据小班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指导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策略。
答:
(1)玩具的种类适当少些,但相同种类的玩具多些,角色游戏的情境的主题尽量鲜明一些,以增强幼儿的主题意识,从而减少主题的变换次数。诱导幼儿在同一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展开多个情节,以此提高幼儿角色扮演的创造性和主题的稳定性。
(2)教师应该更多参与游戏过程,以平行游戏法和合作游戏法的指导方式,通过角色之间语言交流来指导幼儿选择自己的角色,正确地理解角色规范及其情节的构思;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示范或传授一些必要的游戏技能和方法。
(3)教师应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及时协调角色关系与现实关系,尽量减少现实关系的冲突对角色扮演及情节发展的干扰。因为小班幼儿还难以区分游戏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真实关系与角色之间的游戏关系,往往将二者混淆而导致游戏进程的混乱。
(4)角色游戏结束时宜采用情感式讲评,以情感激发为主,尽量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充分发挥游戏的娱乐功能;同时带领幼儿整理场地,收拾材料,逐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43.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活动,如扔沙包、跑步等。大班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她把幼儿带到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她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幼儿:“怎么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呢?”幼儿回答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在教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的方法。教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却变得索然无味。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答:
问题:老师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是很好的“创意”,她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教师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说出所有可能的测量方法。故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
建议:(1)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幼儿最初的兴趣是扔沙包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许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怎么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主动提出该问题。
(2)当幼儿想到利用地面的砖来测量,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较强的“竞赛”心理,教师可以提供纸笔与测量工具等,让幼儿自己记录比赛结果,学会“统计”问题。
(3)可尝试转换场地,场地的转换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其他的测量工具和方式介绍给幼儿。
(4)总而言之,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需要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