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以下不属于这四种能力的是(D)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做人
2.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研究方法是(A)
A.质的研究
B.行动研究
C.情报研究
D.经验总结
3.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趋势的是(C)
A.素质教育
B.依托社区
C.精英教育
D.创建学习型家庭
4.影响家庭关系的外部因素是(B)
A.家庭规模结构
B.道德风俗
C.家庭传统及背景
D.家庭人员素质
5.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会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家庭更高、更多,更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这种家庭结构类型是指(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隔代家庭
D.监护人家庭
6.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A.亲子关系
B.祖孙关系
C.夫妻关系
D.婆媳关系
7.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B)
A.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B.教育方法个性化
C.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
D.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8.子女发展的物质前提是(C)
A.经济基础
B.家庭背景
C.遗传素质
D.文化素质
9.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类型被称为(D)
A.监护人家庭
B.核心家庭
C.留守家庭
D.隔代家庭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受这一传统熏陶的老辈,普遍怀有对幼辈诞生与成长而发自内心的爱抚之情。这体现了祖辈在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心理状态是(A)
A.慈幼心理
B.义务心理
C.补偿心理
D.返童心理
11.心理学家费鲁姆的激励公式是:激励力量=(D)
A.实现值期×望值
B.实现值/期望值
C.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D.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12.日本的森重敏根据母亲的不同性格,列出对幼儿个性形成有不同影响的四种育儿方式,其中感情表现强烈,心情浮躁,情绪很不稳定,或喜或忧的母亲属于(C)
A.“细致的干预”
B.“垂直的亲爱”
C.“情动型”
D.“水平的亲和”
13.孩子本身的特点影响着家长教养方式,其中不包括(A)
A.孩子的身高
B.孩子的性格
C.孩子的年龄
D.孩子的性别
14.家庭教育的目的是(A)
A.人的社会化
B.人的个性化
C.人的多样化
D.人的素质化
15.既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是(D)
A.认知教育
B.品行教育
C.审美教育
D.健康教育
16.孕妇受孕后,铁的需要量增加,整个妊娠期总的需要量约为(B)
A.0.5克以上
B.1克以上
C.1.5克以上
D.2克以上
17.据研究,处于睡眠状态的儿童其生长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是在晚上(C)
A.八点左右
B.十点左右
C.十二点左右
D.两点左右
18.胎教的内容,概括地讲就是音乐、言语以及(B)
A.舞蹈
B.胎儿体操
C.游戏
D.饮食
19.家长面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能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制无益的冲动,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动机,这体现的管教原则是(D)
A.理解性原则
B.渐进性原则
C.适切性原则
D.理智性原则
20.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来自其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是(A)
A.自然后果法
B.批评惩罚法
C.正面说理法
D.榜样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21.家庭教育的指导实验一般只采用单组实验与等组实验,不采用(轮组实验)。
22.“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一般是(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
23.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是指(家庭结构)。
24.(残缺家庭),顾名思义就是不完整家庭。
25.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
26.(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
27.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遗传、环境与(教育)。
28.“(反向社会化)”指子女对家长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9.在教学中,人们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现象,称之为“(皮格玛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30.凡是涉及到儿童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以儿童利益为重,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这体现了《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31.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态度)。
32.母亲的职业影响其教育方式的途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观念层次的;二是(行为)层次的。
33.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愈接近,表明一个人发展的水平愈高,所以教育可以适度超前进行,缩短与(最近发展区)的教育。
34.药物不但作用于孕妇自身,还可以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体内,也可以通过母体代谢间接地影响胎儿。
35.著名个性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乳婴儿期最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36.(暗示提醒法)是父母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实施影响,并能迅建产生效能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
37.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改变技术是根据史金纳的理论而来,他将行为分为(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38.沟通分析策略运用于亲子关系中,可以改善沟通,最有效的沟通是(平行沟通)。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9.家庭功能
又称为家庭职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家庭功能分为固有的功能和历史的功能。
40.家长教育观念
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规定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41.早期阅读教育
是指家庭通过对婴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录像、碟片、电视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倾听父母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
42.非期望行为
是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行为出现偏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3.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
(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44.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答:
(1)父母自身的因素:一是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生育观、教育观;二是父母的文化程度;三是夫妻关系;四是父母的性格特征。
(2)子女方面的因素:子女的价值观念、品德行为、文化修养。
(3)环境因素: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
45.简述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
答:
(1)民主权威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
(2)绝对权威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关爱且给予最大的限制。父母往往按照一套硬性的规范,命令、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调权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尊崇。
(3)娇惯溺爱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高,将感情、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爱,迁就孩子,但很少进行限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程度的容忍和接受,具有过度保护的倾向。
(4)忽视冷漠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并较少进行限制,具有放纵的意味。
46.简述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
答:
(1)理性施爱: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家长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教育,既不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听之任之、任其自流,这种爱是受理智支配的爱。
(2)要求适度: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认真有效的教育。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也应该坚持严格要求。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苛、过度、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针对孩子的发展实际,提出内容适当的教育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16分。
47.论述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
答:
(一)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内容
(1)围绕该时期家庭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指导。指导家长适应新生命的出现给家庭带来的变化,是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有:
①居室安排的调整;
②家庭经济支出的调整;
③夫妇双方责任与义务的调整;
④对孩子养育经常进行沟通;
⑤有了孩子后,夫妻的性生活、家庭的亲属关系、社区活动的参与、今后的生育问题及家庭生活哲学等,都可能变化而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2)围绕该时期家庭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指导。主要包括居室安排的调整、家庭经济支出的调整、夫妇双方责任与义务的调整等。
(3)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重点进行指导:
①身体的适应;②行为的自制;③基本信任感的建立;④认识自我。
(二)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内容
(1)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的重点进行指导:
①根据“发展活泼主动”的需要,指导父母认识这一阶段儿童主动性表现和发展规律,给予正确的引导;
②根据“发展自我认识”的需要,指导父亲参与正确的安全教育;
③根据“学习自身控制”的需要,指导家长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学习翻书、搭积木、握笔、画画等精细动作;
④根据“发展沟通技巧”的需要,指导家长认识沟通对儿童发展的重要,认识到与父母、家长和他人的沟通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手段;⑤根据“学习表达及控制情绪”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情绪特点、培养其情绪的控制力和表达方式。
(三)对3~6岁幼儿家长的指导内容
(1)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的重点进行指导:
①根据“发展个人能力”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好动、拆卸物品、探求外界的特点并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动手实践;
②根据生活自理、发展责任心的需要,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教育;
③根据学习社会角色和与他人相处的需要,指导家长重视自身的表现与子女互动的影响。
(2)围绕该时期家庭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指导:
①指导家长满足孩子的活动需要;
②指导家长在考虑家庭经济支出时,对意外事件和健康安全方面的支出、上幼儿园后的额外开销都要作好准备;
③保证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的互动;
④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孩子初步掌握的语言工具,建立和维持与孩子有效的语言沟通;
⑤指导家长维持与亲朋好友间良好的关系,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平衡父母的角色;
⑥指导家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48.场景一:有一位父亲,当儿子问他:“小轿车的发动机在汽车的前面,那卡车的发动机在哪?”家长一时回答不上来,就钻到卡车底下探个究竟。孩子看到爸爸钻到卡车底下,也一起钻下去,和爸爸一起对卡车发动机的部位进行探索。
场景二:一个2岁的孩子,抓住墙纸,“哗啦”一下撕出几尺的大口。他发现了这种破坏的乐趣,高兴得笑个不停,却被母亲瞪眼训一通,并说“以后不准这样!”
问题:
(1)简析两个场景的家长的教育能力的差异。(6分)
(2)结合材料,谈谈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8分)
答:
(1)场景一的父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了解儿童探索需要,亲身实践给孩子解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了解儿童的需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一个幼稚的动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允许孩子进行这样的探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场景二中的母亲没有对孩子的探索举动不以为然,更谈不上赞赏和支持,没能把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保存下来,而是用命令式语气制止孩子。了解儿童需要能力弱的学前儿童家长一点一点地、在不经意中把孩子探索的天赋削减一空。
(2)良好的教育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能力分为:
①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包括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了解儿童交往需要;了解孩子被信任需要;了解儿童创造需要;了解孩子成功需要;了解孩子探索需要的能力;
②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
③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
④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两个场景中主要谈论的是学前儿童家长的了解儿童探索需要能力。场景一中的父亲有很强的了解儿童探索需要能力,孩子的探索活动往往是极其简单的,正是由于家长满足了孩子这种探索的需求,培养了孩子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精神;而我们场景二的母亲却没有了解孩子的探索需要,并严格制止了孩子的探索。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习惯了没有探索的学习,甚至怯于探索,不敢冒险,不敢尝试。只知道学习各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去想“可能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