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网首页 > 历年真题 > 教育类专业 > 正文

广东2018年1月自考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真题及答案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1-01 15:01:00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广东2018年1月自考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于(A)
A.1903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49年
2.工具性与(C)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A.文学性
B.文化性
C.人文性
D.思想性
3.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研究得最经常也是最多的文本是(A)
A.中学语文教科书
B.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C.中学语文课程大纲
D.现行《语文课程标准》
4.语文学科具有审美享受和调节塑造人的文化心理的作用,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C)
A.发展功能
B.塑造功能
C.调适功能
D.使用功能
5.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与意向活动相联系,起意向作用,属于学习活动的(D)
A.操作系统
B.认知系统
C.意向调节系统
D.动力调节系统
6.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施教能力之一是(D)
A.钻研教材的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指导复习的能力
D.教学诱导的能力
7.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A)
A.260万字
B.300万字
C.360万字
D.400万字
8.下列各教学方法中,最能体现教学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的是(B)
A.问答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9.“备课要吃透两头”,这“两头”指的是(D)
A.课标与教材
B.教学大纲与教材
C.课标与学生
D.教材与学生
10.关于中学作文教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中学生作文强调真实性,因而作文应该写真人真事
B.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应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C.中学生作文强调实用性,即要训练学生写便条、倡议书等应用文
D.中学作文教学应当加强学生独立完成习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11.从心理层面划分作文训练序列,其中按文章的结构单位和文章体裁的种类排列训练(B)
A.心理能力型
B.知识技能型
C.写作能力型人
D.写作知识型
12.下列结合作文教学进行说话训练的是(C)
A.口头复述
B.辩论会
C.模拟新闻采播
D.模拟会话
13.(B)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A.备课
B.讲课
C.作业批改
D.课后辅导
14.课外语文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不同层次和年龄的学生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和爱好相一致的活动方式,可见(B)
A.课外语文活动可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B.课外语文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个性要求
C.课外语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D.课外语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钱钟书通过每天晚上临睡前“过电影”的方式复习所学的知识,这种复习方法我们称之为(C)
A.强化复习法
B.纲要复习法
C.追忆复习法
D.练习复习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课程)是指课业及进程,指学习的内容范围及内容展开的程序。
17.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项基本要素构成。
18.智力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19.(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标志。
20.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21.常规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预习——(教读)复习与练习。
22.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作文的(专门能力)和作文的基本能力。
23.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应把“练”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24.目前课外语文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活动、课外写作活动、课外口语交际活动和课外(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等。
25.复习与一般的学习不同,主要在于它的行为具有(重复性)的特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6.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一维度的目标?
答:
(1)在基础教育中提出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育人内容及其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对人才品质的客观要求。(1分)
(2)在教育目标结构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具有绝对人格导向性的元素,因而是目标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元素。(1分)
(3)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必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标目标结构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元素就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甚至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在目标的内涵与结构上具有重大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3分)
27.编写语文教材有何要求?
答:
(1)语文教材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2)语文教材必须具丰富的内涵;
(3)语文教材必须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5)语文教材必须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28.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分散性与系统性。
答:
(1)语文知识在课本中出现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别编排在课文前后的“提示”、“注释”、“思考练习”之中,这类形式介绍的知识容量小,比较零散;
②另一类是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编排在每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教材的末尾,这类形式介绍的知识容量大,有系统性。
(2)基本能力训练主要是分散编排,终成系统,这是由语文课的特点决定的。
29.简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答:
(1)阅读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提供识字写字基础;
(2)阅读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提供一般知识和能力基础;
(3)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练习机会,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4)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教育的主要阵地。
30.说话技巧训练应当注意抓好几个方面?
答:
(1)组织内部语言的技巧;
(2)快速的语言编码技巧;
(3)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
(4)提高语言的控制能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如何根据语文德育的特点实施德育?
答:
(1)语文德育是情与理的结合。
语文学科的德育是情感熏陶与观念并存,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它要求建立在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语文教材看,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将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融情入理,从而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
(2)语文德育内容具有明朗性与隐蔽性共存的特点。
①所谓明朗性,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避违地表露出来的,学生可以从中直接受到教育和影响。
②所谓隐蔽性,是与明朗性相对而言。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在相当多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不是明显地表露在字面上,而是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文的深层意义,启发学生、教育学生。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
32.中学作文教学应当落实哪些写作知识的教学?
答:
作文的综合性以及作文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写作知识的广泛性。中学作文教学应当落实以下写作知识:
(1)与语言表达相关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讲授炼字、选词、造句的知识,并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句式、句型的特点,以利于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2)与内容表达相关的知识:要教给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知识,并向他们讲清楚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的知识。
(3)与文章组织相关的知识:要教给学生逻辑方面的知识,以便他们安排文章结构与段落层次。
(4)与作文过程相关的知识;要教给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想象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向学生讲清作文写作的专门知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
33.阅读《登高》教学设计,结合本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通过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1)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2)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环节一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环节二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环节三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四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环节五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
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环节六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2)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问题:
(1)概括本节课六个环节的教学步骤。
(2)本节课运用了多种阅读教学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有何原则要求?
(3)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智能。结合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智能的开发?
答:
(1)
①对联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背诵已学诗歌,温故知新。
②鉴赏诗歌各联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③设计每联画面,配上解说词。
④深化鉴赏颔联,学以致用。
⑤比较阅读,赏析《登高》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
⑥作诗总结,布置作业。
(2)
第一,选择阅读教学方法的思路要开阔;
第二,要清楚认识每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要综合考虑选择教学方法的五项依据,并按照一定的运动层次或逻辑顺序将所选的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第四,优化组合的方式要灵活。
(3)
①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车身的任务,也是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②本节课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杜甫诗歌导入新课,课中请全体学生齐背《登高》以及《天净沙秋思》,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3分)
③本节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通过景物所传达的情感;构思画面、配解说词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化鉴赏和比较阅读环节中教师在乱导常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中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立性。(3分)
④本节课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鉴赏诗歌、体会意境环节,教师引导是学生齐读颔联后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意境;在构思画面中,配解说词环节学生给每一联设计一幅画面。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3分)

      相关课程

      课程名称 优惠价 讲师 免费体验 报名
      管理经济学--精讲班 ¥288 汪振纲 报名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精讲班 ¥288 陈柳红 报名
      财务报表分析(二)--精讲班 ¥288 廖鹏翔 报名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精讲班 ¥288 王小娟 报名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精讲班 ¥288 杨琇玮 报名
      银行会计学--精讲班 ¥288 Morning 报名

      系统已经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非法模仿使用。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Copyright(c)2018-2023 广东自考网(gd.exam100.net)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12709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90782

      广东自考网(gd.exam100.net)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9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