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二十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阶段,作为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张雪门
B.陈鹤琴
C.陶行知
D.张宗麟
2.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发生在我国游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哪个阶段?(B)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几个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之前,一个儿童说:“这次我们玩点不一样的,我待会去把这个玩具藏在某个地方,然后你们去找,谁先找到就算谁赢,怎么样?”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来看,该儿童的游戏类型属于(A)
A.规则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练习性游戏
D.社会性游戏
4.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儿童期行为更多的受本我支配,年级越小越如此,提出以上观点的是(B)
A.杜威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福禄贝尔
5.当一个小女孩在玩洋娃娃,模仿母亲的动作和态度时,是对其母亲的一种无意识的攻击,“是我有孩子而不是你有孩子”,或者意味着“妈妈,你不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不用你了”。以上观点的提出者是(B)
A.弗洛伊德
B.蒙尼格
C.佩勒
D.埃里克森
6.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不包括(B)
A.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同
B.游戏的方式不同
C.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D.游戏的内容不同
7.下列方式不属于学前游戏探索的方式的是(D)
A.对物质性质的探索
B.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
C.动作效应的探索
D.语言技能的探索
8.从动机产生的来源来看,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B)
A.显性动机与隐形动机
B.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C.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D.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9.把地板当做大湖,把椅子当做汽车,把棒冰当做注射器,体现了游戏是(C)
A.伴随着愉悦情绪的
B.是主动自愿的
C.以假想情景反映现实生活的
D.没有社会使用价值的
10.“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可以吗?”“我来帮你运水吧!”“你不能动这个,这是我的。”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D)
A.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以自我为中心的相象性独白
C.互补性语言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1.被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也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是(A)
A.兴趣性体验
B.刺激性体验
C.自主性体验
D.成就感体验
12.下列游戏属于结构游戏的是(C)
A.娃娃家
B.老狼老狼几点钟
C.搭积木
D.表演萝卡
13.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身心体验形式的不同,将儿童游戏划分为四种,在这四种游戏形式中,属于被动游戏的是(D)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制作游戏
D.接受游戏
14.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分类,可分为(B)
A.认知性游戏和发展性游戏
B.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C.主动游戏和被动游戏
D.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15.儿童游戏产生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心理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另外一个是(A)
A.动作能力的发展
B.有模仿的对象
C.感知能力的发展
D.有可操作的物品
16.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下列哪种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B)
A.表演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规则游戏
D.结构游戏
17.在幼儿园里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如果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也会坐下来,一起切菜:菜切好了,如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一个玩具动物的眼前,或用手把它放在动物的嘴前,马上就有几个孩子跟着这么做。这属于(B)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刺激性体验
D.成就感体验
18.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C)
A.生理发展需要
B.社会性发展需要
C.认知发展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需要
19.在1996-1970年进行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孩子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的心理学家是(C)
A.邓斯克
B.席尔曼
C.科琳·亨特
D.西尔瓦
20.不同的育儿方式会对孩子游戏的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有四种类型的养育方式,不包括(B)
A.敏感型
B.独立型
C.温和型
D.冷漠型
21.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这是遵循了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A)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2.在游戏场地上,经常看见结构性强,技能、技巧性强的和一些较复杂的电动玩具和设备玩具都需要自我效能,这符合创设游戏场地的(C)基本原则。
A.保证儿童安全
B.使得儿童愉悦
C.培养儿童自信心
D.发展儿童能力
23.复杂一些的、活动性强、能组合的各种大小玩具,如智力玩具、电动玩具等,这类玩具应向哪个年龄段的幼儿提供?(D)
A.1岁以内
B.1-2岁
C.3-4岁
D.5-6岁
24.为了创建游戏的良好心理氛围,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这句话的提出者是(D)
A.洛克
B.卢梭
C.苏霍姆林斯基
D.赞可夫
25.以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游戏,在类型上主要是(C)
A.规则性游戏
B.合作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平行游戏
26.教师一般在指导什么游戏时运用领导游戏策略?(A)
A.表演游戏
B.角色游戏
C.建构游戏
D.智力游戏
27.在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在构造技能上要求达到(A)
A.能叫出结构材料的名称
B.认识高低、宽窄、厚薄
C.能和同伴合作共建一组主题游戏
D.会区分左右
28.下列关于角色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说法正确的是(B)
A.教师应为幼儿规定游戏的主题
B.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C.教师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时,应马上暂停游戏解决问题
D.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应以不干扰儿童游戏的进行为原则,因此不可直接参加游戏
29.下列不属于亲子游戏中的教学性游戏的是(D)
A.与幼儿一起利用积木进行分类、搭高、排列
B.跟孩子一起猜谜语
C.与孩子一起成语接龙
D.跟孩子一起玩“捉迷藏”
30.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关键是(D)
A.丰富家长有关儿童游戏的知识
B.提高家长开展游戏的能力
C.创设亲子游戏的物质环境
D.形成家长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生长说
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长。
32.工具性游戏
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为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33.结构造型玩具
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蒙古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34.平行游戏策略
是指导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是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35.语言游戏
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语言游戏有听音游戏、发音游戏、正确使用词汇的游戏、学习句子的游戏、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游戏等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答: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37.简述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
答: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3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答:
(1)游戏的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德、智体、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性;
(3)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39.简述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答:
(1)爱护玩具,不随便随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40.简述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答: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41.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游戏特征中的愉快与严肃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
(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2)游戏不是非严肃的活动;
(3)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论述中结合合理实例可酌情给分1-4分)
4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利用言语的方法对学前游戏进行现场指导。
答:
言语是教师作用于儿童的重要影响手段,教师利用言语的方法开展对学前游戏指导通常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具体策略。
(举例说明,从六种方式中选取任意两个以上阐述合理可得满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43.结合所学的幼儿角色游戏评价的有关理论,试评价案例中该幼儿的游戏行为水平。
观察对象:明明,男,5周岁
观察记录:当老师宣布小朋友可以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后,他跑到玩具柜那儿,伸手从台面上取下一顶军帽戴在自己的头上,并用双手握住帽檐在头上转动了几下。接着又走到放着一筐胶粒的玩具柜边,用几个两孔的胶粒拼搭成一个“手枪”形状的物体,并插在自己的裤子腰带间,用右手拍了拍。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老师问他:”你今天玩什么游戏?那个东西是什么?”他很得意地回答老师:“枪,我是警察。”回答完老师的提问,就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眼睛还不停地扫视着。过了一会儿,他走到肯德基柜台前,不说一句话,自己拿起了“土豆泥”盒子,张开嘴假装吃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接着又拿了另一盒,做了同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他重复了5次,然后离开了,又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直至游戏结束。
答:
(1)主题确立:游戏前具有明确的游戏动机和目的,能独立确定主题,并能很快进入游戏的情境;
(2)材料的运动:能选择与自己游戏主题相关的玩具,能根据游戏的需要选择游戏材料自制玩具;
(3)角色表现形式:角色意识明确并有相应的动作,游戏中大部分行为符合“警察”这一角色;
(4)社会性水平:游戏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处于独自游戏;
(5)游戏的动作:游戏动作带有重复性;
(6)游戏常规:基本能遵守游戏的常规,行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