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B)
A.简单化学现象
B.生命体的基本需求
C.天气和气候
D.宇宙
2.将物体按红色、绿色进行分类,属于(A)
A.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B.按物体名称分类
C.按物体用途分类
D.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
3.下列关于量的守恒,说法正确的是(A)
A.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B.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C.物体的体积不因容器的形状、大小的变化而改变
D.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不会因颜色、大小、形态等的变化而变化
4.让幼儿同时按照大小、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属于(D)年龄段的分类教育目标。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5.将物体摆成双排进行比较,属于(B)
A.重叠比较
B.非对应比较
C.并放比较
D.连线比较
6.教师提供各种实物材料让幼儿"帮物体找家"以学会分类,属于(C)数学游戏。
A.情节性的
B.口头的
C.操作性的
D.运用各种感官的
7.关于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
A.材料应能物化教学目标
B.材料不需具备结构性
C.材料越多越好
D.材料要美观精致
8.关于启发探索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只适合大班幼儿
B.应避免与操作法一起使用
C.只需个别对待,无需面向全体幼儿
D.既要面向全体幼儿,也要个别对待
9."搭积木"属于数学教育游戏的(A)
A.建筑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10.下列关于序数的概念,正确的是(C)
A.集合中元素的多少
B.把被数物体这一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这一集合的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C.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位置的数
D.自然数的排列顺序
11.关于学前儿童早期掌握计数的过程,正确的是(B)
A.按物点数—口头说数—说出总数
B.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
C.口头说数—说出总数—按物点数
D.说出总数—按物点数—口头说数
12.下列符合5~6岁儿童计数教育的目标是(A)
A.在实际活动中能逐步按群计数
B.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大小
C.能用简单的记录表表示复杂的数量关系
D.知道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
13.(D)岁儿童才开始意识到时间具有连续性。
A.6岁
B.5岁
C.4岁
D.3岁
14.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正确顺序是(B)
A.正方体—球体—圆柱体
B.球体—正方体—圆柱体
C.球体—圆柱体—正方体
D.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15.下列关于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从对他人身体部位的认识开始
B.通过他人的描述而认识
C.从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开始
D.从对不同物体的空间位置的认识开始
16.下列符合5~6岁儿童空间方位教育的目标的是(B)
A.能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B.能描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
C.能感知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等方位
D.能从多种空间方位去感知、观察物体的上下方位
17.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正确顺序是(C)
A.先左右,再上下,最后是前后
B.先左右,再前后,最后是上下
C.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D.先上下,再左右,最后是前后
18."蚯蚓钻入土里觅食,蜘蛛织网捕食"体现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是(D)
A.生物的身体特征
B.生物的基本需求
C.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生物的简单行为
19.声音通过(C)传播。
A.空气
B.液体
C.介质
D.固体
20.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D)
A.光泽
B.透明度
C.颜色
D.硬度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比较
比较就是辨别事物属性的异同或高低,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建立关系的过程。
22.数量对应
皮亚杰认为,所谓数量对应,就是当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配对形成对应关系时,我们可以不经过数数就能够判断比较出这两个集合中元素谁多谁少的关系,这一过程就是对应。
23.讨论法
是指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的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教育中的谈话讨论通常是幼儿在探究、调查等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惑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4.数的组成与分解
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
25.次序关系
是指任何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都是以一定的顺序性出现的,如,人的五官从下往上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不能颠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本质。
答:
(1)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数前教育。
(2)其实质是对学前儿童数概念建立之前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性教育,是为学前儿童今后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更为其今后的数学兴趣、数学思维习惯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等奠定基础。
(3)因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遵循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前儿童积极建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认知能力,并为正规的数学学习进行准备的过程。
27.简述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答:
(1)引发认知动机。科学游戏活动应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探究的意愿。
(2)体现自主性。在科学游戏活动中,幼儿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反复尝试,可以自己决定快慢以及是否结束。
(3)令人愉悦,感受过程。科学游戏活动应该让幼儿感到惊奇、快乐、好玩,而且游戏的过程对幼儿更为重要。
(4)有一定的规则性。每一种游戏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不按规则游戏,游戏性就会减弱或消失。
28.简述学前儿童序数教育的目标。
答:
(1)在日常生活或各种活动中理解序数的含义。
(2)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3)逐步学习用序数词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顺序。
29.简述3~4岁儿童几何形体发展教育的方法。
答: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形状。
(2)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如看、摸、摆三角形和正方形。
(3)利用手工活动折叠、剪贴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如交通灯、小盒子、小窗户等。
(4)玩一些求同游戏。如找圆形物体或图形。
(5)给幼儿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涂画,引发幼儿把图形与具体实物的形状联系、对应。如正方形—可以涂画手帕,即手帕是正方形的。
30.简述4~5岁儿童空间认知教育的要点。
答: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和体验。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并尝试正确运用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3)利用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
(4)让幼儿辨别、感知空间方位时,教师要说明确切的空间位置。
(5)鼓励幼儿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寻找恰当的摆放位置,在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摆在不同地方,感受不同的空间方位感。
(6)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
(7)在健康、音乐、绘画等其他领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关于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误区。
答:
(1)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应该用探究的方式来传授。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有效的科学教育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2)研究问题必须由学习者提出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事实上,只要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能促进他们发展的问题,不管是学习者提出的,还是教师提出的,都可以。
(3)使用强调动手实践或提供成套学具的教材易进行探究活动。一个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教师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与有效的引导,否则,再好的教具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
(4)只要学习者动手就能保证教与学的探究性。真正的探究绝不仅仅停留于动手操作,更多的是动脑,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才有价值。
(5)探究可以脱离所要学习的内容。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三位一体。
(6)探究的各个环节可分割进行学习。探究式科学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各环节与步骤应该统一在同一个或同一系列的活动之中。(7)探究被认为只是科学活动的独有方式,而忽略了数学活动中的探究。
32.试述对学前儿童进行时间教育的途径。
答:
(1)通过日常生活与活动让幼儿感知与体验时间。比如,可以与幼儿谈话,让他说说"今天早上是谁送我来幼儿园的"、"下午谁会来幼儿园接我"。
(2)利用图书阅读以及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时间概念。比如,可以通过图书,让幼儿感知一个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感知时间的顺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来与幼儿谈论昨天的事情。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比较活动的快、慢、快些、慢些等。比如,在画画时,有的幼儿先画完,说明他们画得快。
(5)制定合理的生活常规和作息制度。比如,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而户外活动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
(6)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和理解时间。比如,用沙漏与水漏等的流动性玩具的探索游戏。
(7)在生活中认识钟表和日历。比如,指针指到哪里是爸爸妈妈来幼儿园接小朋友的时间。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15分。
33.小班的李老师想在冬季给幼儿开展一次关于植物吸水性的活动。李老师准备了白莱、萝卜、洋葱等植物,还准备了一些透明玻璃杯(没有在杯子上做水量标记)。李老师设定了以下活动目标:1.探究发现植物的根具有吸水作用;2.感受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活动过程中,李老师通过提问"根会喝水吗?"引入活动,接着播放不同植物吸水性的视频,然后让幼儿发表看法并进行总结,最后让幼儿把白菜、萝卜和洋葱放进玻璃杯中浸泡,让幼儿观察,并隔天进行记录。问题:(1)请从活动适宜年龄段、目标设定以及活动方法等方面分析该案例中教师的做法。(2)请列举几种延伸活动以及此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答:
(1)该活动适合中班以上幼儿,对小班幼儿而言,难度过大。在目标设定上,应包含知识经验、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案例中目标1虽包括方法和知识经验两方面,但对方法的描述不够准确,应该是实验加观察,仅用"探究"一词描述过于宽泛。在活动方法上,教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让幼儿观看视频以及讨论,实验的部分不足,观察的也较少。另外,玻璃杯应该标好刻度(每隔1cm),方便幼儿观察水量的变化和做记录。
(2)延伸活动:①设置"自然角";②"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根";③鼓励幼儿收集资料发现根的多样性,了解根的作用等。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讨论法等,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途径:①集体教育活动;②自然角;③养殖园参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