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咨询过程中目标设定的意义。
答:
(1)使咨询方向明确,导引咨询全过程。
(2)保持对咨询过程的监控,有益于咨询效果的评价。
(3)促使咨访双方在咨询过程中积极投入,向着既定目标努力。
2.简述学前课程实施诊断与咨询的一般要求。
答:
(1)关注学前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
(2)关注各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3)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活动。
(4)关注多层次的互动过程。
(5)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
3.简述游戏活动指导中“交叉游戏法”的具体做法。
答:
指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融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与教师都感觉很快乐时,教师就应该主动退出,不宜待得太久。
4.简述对教研目标诊断与咨询时应考虑的要点。
答:
(1)教研目标是否来自本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研目标是否具体明确。
(3)教研目标是否有可能达成。
(4)教研目标是否能转化为具体的预期成果。
5.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的具体内容。
答:
(1)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3)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幼儿教育应保教结合,促进幼儿在身心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及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5)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6)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评价在教师发展和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简述《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教师的职责要求。
答: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善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并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7.简述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答: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8.简述对学前教育行政体制诊断与咨询的一般要求。
答:
(1)全面把握学前教育行政体制的现实。
(2)关注整个教育行政体制乃至整个政府行政体制的状况。
(3)关注各层次行政机构间的多维度的关系。
(4)关注学前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和发展。
(5)关注学前教育行政体制的法理和政策依据。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9.试述学前教育诊断过程中问题探索阶段应关注的重点。
答:
(1)事实发生了什么问题,问题产生的前因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
(2)认识来访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来访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有何特点。
(3)行为问题产生前来访者做了什么,问题产生后来访者又做了什么。
(4)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来访者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关,来访者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是什么。
10.结合实例试述如何设置符合教育要求的台理的游戏环境。
答:
(1)为幼儿开展游戏设置丰富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环境是指有足够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有多样化的可变化的游戏材料,有充足的游戏时间以及游戏同伴,环境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求。
(2)为幼儿开展游戏设置有计划的环境。计划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年龄层次的计划性两个方面。
(3)为幼儿开展游戏设置合理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的合理性表现在游戏环境是开放的、互动的、参与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
(举例合理可酌情给1~4分)
11.结合实例试述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创设的要求。
答:
(1)物质环境应具有功能性。托幼机构的各种设施与设备应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及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依据幼儿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要求来安排,把教育目标贯穿、融会到为幼儿设置的物质环境中,并且这种物质环境可以随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以及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变化不断增加、更换,使幼儿在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做到物尽其用。如,设置安静区域,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
(2)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卫生性。幼儿园应把物质环境的安全性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园舍建筑应坚固,园舍设计规划要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桌椅应与幼儿的身材相适宜等;活动室的规划应保证每个角落、每个区域都在成人的视线以内,户外空间应相对封闭,地面应平坦且软硬适度,大型玩具设备应牢固安全等。
(3)物质环境应具有经济性。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其物质环境应与所在社区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也就是能自然地融入幼儿的整体生活圈内。具体地说,幼儿园设施与设备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物美价廉,以便于购置和维护。幼儿园设备种类繁多,替代性大,因此,不必每样都花钱购置,可以发动教师、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
(4)物质环境应具有美观性。幼儿园的设备结构、色彩、样式要新颖,图案富于幼儿特点,具有趣味性,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墙壁、墙饰除了具有教育性外,还应考虑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举例合理可酌情给1~2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2.李老师不喜欢多多的坐姿,提醒过几次,多多没改,教师开始用一些方法纠正。吃饭前教师发现多多把手放在椅背后面,身体靠在椅子上,屁股坐在前半张椅子上:“你又开始扭了,不会坐吗?精神不好还是没有休息好?手呢?怎么放不好,人家吃饭,你静坐。”其他孩子去吃饭了,教师让多多把椅子移到旁边,“端正”地坐着,坐了五分钟,让他去吃饭。在吃饭时,批评多多不好好吃饭,吃饭太慢。吃饭问题也是老师头疼的问题,采用“讲条件”“威胁”(再不好好吃饭,把你送到某老师那里)处理,多多不好好吃饭的生活习惯已经影响到了多多的同伴对他的评价与态度,而多多也非常清楚,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习惯,反而强化了自己不是“好孩子”的认识,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与同伴的评价“无动于衷”。
结合学前教育机构心理环境构建的一般要求,分析案例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
答:
学前教育机构的心理环境是指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一切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体验。
(1)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是幼儿园构建良好心理环境的基本要求之一。
(2)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但他们因为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发展之中,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成人的保护和照顾。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动态的、多样化的。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4)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幼儿的体验具有平等感、安全感、归属感、愉悦感。
(结合案例分析,表述清晰,流畅,3分)
13.一所幼儿园根据国家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先进的教育理念、本园特点设计了详细的课程方案,为方案更好地实施,成立以园长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对课程的引领、指导、反馈进行全程管理。各人员职责如下:(字母代表人名)
园长A:课程实施的责任人,领导规划幼儿园课程,监督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及时调整实施中的问题。
党支部书记B:课程实施中分管家庭社区工作、教育科研工作。
大教研组长A:课程实施中分管各年级组教研工作。
工会主席A:课程实施中分管保育工作。并协助园长,推行课程计划,进行课程研究与常规管理工作,培训教师,客观反映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
科研组长C: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教育科研工作。
教研组长B: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大班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A: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中班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D: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小班教研工作。
家庭教育指导员E: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家庭、社区工作。
保健教师F:课程实施中具体负责总、分园保育工作。并根据幼儿园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各部门教研计划与教育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合作研究并及时反馈、调整实施中的问题。
全体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实施,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推进幼儿和谐发展;促进教师关注课程,获得园本化实施的方法.
请结合学前教育机构次级机构设置的诊断和咨询相关要素,分析该幼儿园课程管理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给出建议。
答:
从人员配备上可以看到该幼儿园基本按要求设置了次级机构,配备了相关人员。有关具体工作中职责及权限的分配有值得改进之处。
(1)次级机构及人员有园长、书记、大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小中大班)、科研组长、家庭教育指导员、保健医生等。因是课程方案,炊事人员无涉及。
(2)次级机构及人员基本合理。不合理是该园无副园长,大教研组、教研组、科研组关系不明确。
(3)权限和职责相对清晰,有交叉。不合理表现为园长职责和权限交叉太多,既引领课程实施又监督实施;保健教师负责制定好各部门教研计划与教育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合作研究并及时反馈、调整实施中的问题,其权限和职责与角色也不符合;工会主席的权限和职责也与工作角色不相符。
建议:
调整幼儿园次级机构的设置及人员安排,做到岗位与权限职责相匹配,在工作中不至于引起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