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容易出现“帕金森定律”现象的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是(A)
A.主观判断法
B.回归预测法
C.马尔科夫模型
D.德尔菲法
2.当前学校改革的方向是(C)
A.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B.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C.建设现代学校
D.着重科研创新
3.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中的组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B)
A.确定培训工作的重点
B.确定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在学校范围内的需求
C.确定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D.寻找证据来证实能够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来解决问题
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制度的是(C)
A.期权制
B.工资制
C.保险制
D.分享制
5.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能的思想基础是(A)
A.资源观
B.学生观
C.教师观
D.科学观
6.1958年,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如何选择领导模式》一文,提出了(B)
A.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B.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C.管理方格理论
D.领导情境理论
7.“将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挂钩,且总量不封顶,随公司经营成本同增同减”的薪酬制度是(B)
A.提成制
B.分享制
C.津贴制
D.期权制
8.清华大学张德教授把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是(A)
A.人治
B.法治
C.德治
D.文治
9.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论强调个体之间在个性心理特质上具有(A)
A.差异性
B.支配性
C.影响性
D.同一性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处于初创期的学校,人力资源需求很大,供给往往不足
B.处于稳定期的学校,教师的供需矛盾往往会比较突出
C.处于稳定期的学校,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往往会比较突出
D.处于跨越式发展期的学校,其重点在于培训高质量的教师
11.根据跨文化管理学者霍夫斯蒂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石是(C)
A.法律
B.道德
C.价值观
D.艺术
1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单位是(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DISC测评法可以用于教师的生涯管理实践,其中“D”代表的是(C)
A.影响性
B.稳定性
C.支配性
D.尽责性
14.下列不属于教师人力资源业务规划的是(D)
A.教师补充计划
B.教师配置计划
C.教师晋升计划
D.教师人力资源数量规划
15.评估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而产生偏差,下列效应会导致“以偏概全”的是(C)
A.类己效应
B.趋中效应
C.月晕效应
D.近因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现代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ABD)
A.规范化阶段
B.个性化阶段
C.跨越化阶段
D.核心化阶段
E.稳定化阶段
17.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需要开展好集体教研,其三个原则分别是(ABD)
A.愉快
B.自觉合作
C.负责
D.生动
E.独特
18.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知识学习是培训的主要方面,包括的两个内容分别是(AC)
A.事实知识
B.法规知识
C.程序知识
D.人文知识
E.科学知识
19.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行为科学家将注意力转到了领导者的行为研究上,其代表性研究有(BCDE)
A.美国学者斯托格迪尔的领导者性格的研究
B.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C.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
D.坦南鲍姆的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E.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20.下列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AD)
A.双因素理论
B.期望理论
C.强化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E.公平理论
21.领导权变理论认为,影响领导效果的环境因素几个方面,分别是(ACE)
A.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
B.技术条件
C.任务结构
D.规章制度
E.职位权力
22.根据萨柏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成长阶段的三个主要特征包括(ABD)
A.身体与心理迅速成长、发展
B.透过经验逐渐了解周围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
C.力求保住现有职位,继续将工作做好
D.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扩大,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发展逐渐成为其较关心的问题
E.体力与心理能力逐渐衰退
23.现代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讲究的策略包括(ABCDE)
A.规划先导策略
B.开放办学策略
C.经营办学策略
D.科研兴校策略
E.文化立校策略
24.下列属于直接经济报酬的是(ABD)
A.基本工资
B.津贴
C.健康保险
D.奖金
E.带薪假期
25.学校所制定的招聘方案应包括的主要的内容有(ABCDE)
A.确定计划录用教职员工总数
B.明确录用标准
C.选择录用来源
D.估算招聘成本
E.规定应聘到录用的时间间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我国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过程。
答:
(1)第一个阶段:建国至“文革”结束。这个时期是学校人事制度形成的时期。
(2)第二个阶段:“文革”结束至1986年。这个时期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时期。
(3)第三个阶段:1986年至1992年。这个时期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时期。
(4)第四个阶段:1992年至现在。这是学校人事制度进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时期。
27.简述学校人力资源规划对于学校发展战略的意义。
答:
(1)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先导。
(2)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的保障。
(3)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4)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28.简述职业锚理论。
答:
(1)职业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
(2)职业锚是指一个人在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态度或价值观。
(3)有5种职业锚:技能型职业锚、自立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
29.简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1)激励因素,是指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诸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职业职位责任感、晋升、个人成长等等。
(2)保健因素,是指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酬、同事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以及安全保障等等。
(3)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具备激励因素也不会引起抱怨,不具备保健因素会引起不满,但具备保健因素也并不一定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
30.简述学校人力资源领导包括哪些类型。
答:
(1)愿景领导。
(2)道德领导。
(3)增值领导。
(4)情景领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论述学校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内容。
答:
教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对学校发展某一时期内学校人力资源规划结果的总体性描述,包括预测的教师需求和供给分别是多少,做出这些预测的依据是什么,教师供给和需求的比较结果是什么,学校平衡教师需求和供给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政策是什么等等。具体来讲,教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教师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教师人力资源质量规划、教师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32.论述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过程。
答:
(1)培训需求分析:在进行人员培训时,第一步需要进行培训的需求分析:①组织分析;②任务分析;③人员分析。
(2)培训计划的制定: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学校就要制订可行的培训方案。
(3)培训的准备与实施:在这一阶段,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对象准备好不同的培训教材、场地和设备。
(4)培训效果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四层次框架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3.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至今已有100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该校始终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探索女子成才规律,营造女子成才氛围,启迪女子成才意识,挖掘女子内在潜能,发挥女子个性特长,培养出大批女子人才,学校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学校文化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市三女中作为一所女校,历来就特别强调围绕培养女性人才这核心进行女子教育的探索,从校园环境布置到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从教学的方式方法到班级特色的创建,及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师生间的人际氛围都浸透着女校独特的文化风格,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请问:通过本案例,你认为作为校长应该怎样发展并创建学校文化?
答:
(1)学校精神文化主要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
①学校强调树立同步价值观,重视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的良好形象。
②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崇尚科学精神,建设学习型校园,形成较为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
(2)学校规范文化
①一是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②二是要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校规范真正深入人心,与全校教工的个人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制度执行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校工作氛围。
(3)学校物质文化主要以校园环境氛围为核心。美丽的校园,是建设一流学校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