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艺术专科学校是(A)
A.鸿都门学
B.国子学
C.崇玄馆
D.四门学
2.作为教学方式,在书院发展后新出现的是(A)
A.讲会
B.授受
C.复讲
D.都讲
3.以下学派的教学内容中,最早纳入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是(A)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4.在太学之外,西晋武帝下令再设立的一个中央官学是(B)
A.宫邸学
B.国子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5.秦代秦始皇实施的焚书政策,其提出者是(B)
A.吕不韦
B.李斯
C.商鞅
D.韩非
6.我国古代教育中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俗是(D)
A.《南赣乡约》
B.《颜氏家训》
C.《林塘宗规》
D.《吕氏乡约》
7.主张“绝圣弃智”的古代思想家是(D)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庄子
8.中国本土设立的较为正式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A)
A.马礼逊学堂
B.英华学校
C.崇信义塾
D.登州文会馆
9.夏、商、周三代时期学校教育共同教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C)
A.六德
B.六行
C.六艺
D.六书
10.宋代生徒就学的学府,也是官学的最高管理机关,被称为(A)
A.国子监
B.太学
C.四门学
D.广文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1.以下称谓可用于书院主持人的有(ABCDE)
A.山长
B.洞主
C.院长
D.堂长
E.教授
12.19世纪末的中国留学日本潮流,蔚为壮观,被朝野各方赞成,原因主要有(ACD)
A.中日同文同种
B.日本真诚对华友好,助华独立富强
C.路途近、费用省
D.西书已经过日人择要翻译,刊成定本
E.只有日本富强之术符合同处东亚的中国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主要有(BCDE)
A.尊重教育的独立地位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为政治服务
D.重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E.发挥群众力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办理教育
14.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主要有(ACDE)
A.教育的个性化
B.教育的体系化
C.教育的实用化
D.教育的科学化
E.教育的平民化
15.黄炎培的教育主张中,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AD)
A.社会化
B.个人化
C.实用化
D.科学化
E.大众化
16.20世纪初期以来,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BE)
A.五段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文纳特卡制
D.自学辅导法
E.道尔顿制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7.中华民国时期所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壬寅学制】。
判断:错误。壬子—癸丑学制。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孟子】说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判断:错误。孔子。
19.【《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判断:正确。
20.《对贤良策文学三策》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判断:错误。颜氏家训。
21.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所谓的“科举制度”。
判断:正确。
22.【康有为】首先提议幼童留美,并获得洋务派一致赞同和支持。
判断:错误。容闳。
23.元代【“升斋积分之法”】实行“生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判断:正确。
24.比西方第一部家教著作《母育学校》早一千多年,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中国古代家教著作是【《颜氏家训》】。
判断:正确。
25.陶行知认为,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的教育。
判断:正确。
26.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目的是教育【青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判断:错误。儿童。
27.【《孝经》】问世于秦汉之际,可以视为儒家善书鼻祖。
判断:正确。
28.南洋公学于1896年在上海设立,1921年与其他高校合并,改名为【复旦大学】。
判断:错误。上海交通大学。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9.“五指活动”
(1)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作为“活教育”的课程组织形式。
(2)陈鹤琴以五个手指做比喻,以活动为主线,把幼儿园课程归结为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合称“五指活动”。
(3)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就像人的五个手指一样,共同构成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幼儿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内。
30.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31.化性起伪
(1)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即“化性起伪”。
(2)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
(3)只要肯学习,接受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呢?可见,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2.简述张之洞“清末文教总方针”的基本内容。
答:
(1)1898年,张之洞著成《劝学篇》并进呈光绪皇帝,被大加赞赏。该书还流传海外,被译成英、法等文本出版。该书系统的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文化教育的总的指导方针思想。
(2)为了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张之洞始终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本的重大举措。
(3)此外,他还强调教育,呼吁教育,举办教育,策划教育,发展教育,在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几乎一直没有中断过举办教育。
33.简述孟子关于“内求”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答:
(1)学习方面,孟子侧重“学”。
(2)内容是: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
(答对2个给1分,3~4个给2分,5个给3分,6个给4分)
34.战国时代“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答:
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集人才教育、学术研究和政府咨议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等学府,能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保持百年的文化中心地位,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和思想解放的策源地。
(1)“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
其实质是利用稷下先生那充满智慧的“议论”来为齐国现实的政务管理服务。
这样使得稷下先生有生活保障却无繁琐事务,可以专心著书讲学,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从而保证学术研究和争鸣的高度活力。齐国统治者也不以行政权力过问或干涉学者的研究,官府对于稷下先生的“议沦”,也抱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合则接受,不合则听之任之,不予以追究。
(2)“游学”与“期会”的教学组织形式;
(3)地位尊崇的教师政策;
(4)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
35.简述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答:
(1)修订教育宗旨,确立“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新的国民教育宗旨。
(2)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形成了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县教育局的完整的新教育行政系统。
(3)推行义务教育,调整教育结构和探讨新学制改革,最终形成壬戌学制。
(4)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包括:推行白话文和国语运动,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实行选课制。
36.简述民国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答:
(1)主要内涵:教育是国家的工具,目的在于对内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不能对教育采取放任态度。
(2)提出主张:国家从外国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提倡义务教育以培养良好公民;加强军事教育、蒙藏教育、侨民教育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
(3)主要目的:主张以国家为中心,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实现国家的统一于独立,本质是教育救国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论述“壬戌学制”指导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答:
(1)七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答对2个得1分,3~4个得2分,5~6个得3分,7个得4分)
(2)主要特点
第一,关注儿童发展特点。吸收杜威“学生中心论”思想,关注儿童身心发展,注重儿童内在需要,是中国第一部明确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
第二,缩短小学年限,七年变为六年,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
第三,中等教育改革成为重点: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水平。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增加灵活性。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四,取消大学预科。
(3)总评:尽管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缺乏深入分析;中学选课制流于形式;仍有抄袭美国学制的痕迹,但仍然具有相当科学性,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的一座里程碑,主体框架沿用至今。
38.你如何看待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请论述之。
答:
(1)首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由官府向民间下移。
(2)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确立古代教育的崇高地位。
(3)赞同“学而优则仕”,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从政人才,奠定后代官僚体系的思想基础。
(4)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继承,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新的六艺和教材,奠定后世经学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基础。
(5)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谦虚诚实等重要的教学原则。
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为历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其中,言传身教包括躬自厚而薄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观包括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师生观包括尊师爱生,宽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