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儒家学派创立于(C)
A.春秋前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末期
D.战国时期
2.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D)
A.孟子
B.老子
C.荀子
D.孔子
3.“染丝说”的提出者是(A)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4.董中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是(C)
A.仁而不智
B.仁者爱人
C.必仁且智
D.智而不仁
5.“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于(A)
A.韩愈
B.朱熹
C.柳宗元
D.陆九渊
6.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核心是(B)
A.国子监
B.太学
C.书学
D.四门学
7.“心即理”的提出者是(A)
A.陆九渊
B.程颐
C.朱熹
D.王夫之
8.科举制度废除于(D)
A.1902
B.1903
C.1904
D.1906
9.学部设立于(C)
A.1903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06年
10.我国第一部明确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子学制-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1.西周末年,官学衰微的原因是(BCD)
A.佛学更替
B.世袭贵族不重视教育
C.周王室王权衰弱
D.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E.大部分下层人民不愿读书
12.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的有(ABC)
A.教学相长
B.尊师重道
C.启发诱导
D.深造自得
E.专心有恒
13.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ACDE)
A.俗人
B.鸿儒
C.雅儒
D.大儒
E.俗儒
14.元代的中央官学有(ACD)
A.国子学
B.太学
C.回回国子学
D.蒙古国子学
E.四门学
15.明代地方官学,按其性质可划分为(ACD)
A.儒学
B.路学
C.专门学校
D.社学
E.郡学
16.清代的正式科举考试可分为(ABC)
A.乡试
B.会试
C.殿试
D.童试
E.省试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7.西周诸侯设立的大学为【辟雍】。
判断:错误。泮宫。
18.瞽宗是对贵族子弟进行【音乐教育】的机构。
判断:正确。
19.“学校,人才之本也。”的教育主张出自于【王安石】。
判断:错误。颜元。
20.最早出现的字书是【《史籀篇》】。
判断:正确。
21.进士科始建于【唐代】。
判断:错误。隋朝。
22.“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确立于【隋唐】。
判断:错误。明代。
23.由南宋黎靖德编撰、反映朱熹一生教育学术活动的语录体著作叫做【《朱子语类》】。
判断:正确。
24.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独到之处,是首创的【美感教育】。
判断:错误。世界观教育。
25.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的时间是在【1922】年。
判断:正确。
26.1915年,陈独秀为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判断:错误。青年杂志。
27.【明代】科举考试科目只有进士一科,分乡试、会试、殿试三步进行。
判断:正确。
28.民国时期的第一位教育总长为【范源濂】。
判断:错误。蔡元培。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9.三纲领、八条目
是《大学》提出的关于教育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30.必仁且智
是董仲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命题。只有仁德而缺乏智慧,就会缺乏别好坏的能力;光有智慧而缺乏仁德,也不会兼善天下。主张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
31.京师同文馆
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是中国现代由官方设立的最早的外国语言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京师同文馆打破了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成为中国新教育的胚胎。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2.简述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答: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物质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33.简述荀子关于教师观的主要内容。
答:
荀子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教师是“礼”的化身,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荀子倡导国家与社会必须尊师重教。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要有崇高的威信足以使人敬畏;
二要有丰富的经验足以使人信服;
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能力;
四要有理解并阐发儒家经典的思维能力。
34.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内容。
答:
一是恢复和发展地方教育。二是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三是颁定《三经新义》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四是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如设置武学,整顿和扩充医学、律学等。五是改革科举制度,从注重背诵之学与对偶之文转向重视经书义理上来。
35.简述洋务教育的历史意义。
答:
第一次建立了新型的学校。中国第一次有计划地派遣官费留学生。改变了以读书做官为主的传统教育目标体系,把培养实用人才纳入培养目标。第一次把“西学”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范畴;改变了以儒经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体系。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转型,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声。
36.简述清末新学制颁布后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
女子教育纳入学制。废除科举。设立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成为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厘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答:
(1)关于教育作用: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时,在教育的个体作用观上,提出著名的“染丝说”,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教育的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
(3)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兼士”,墨子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重视武艺的学习。
(4)教育教学原则:合其志功:主动施教;实践为本;量力施教;述作结合。
墨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合理主张,尤其是其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但是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清末民初,墨学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代“西学中源”说的主要依据之一。
38.试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基本思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西政”指近代西方的学校制度、工商财政、赋税管理、通商办法、军队建制、法律行政等具体管理层面的制度文化;“西艺”是指近代西方生产技术等器物文化及其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知识。“西史”,张之洞未作任何解释,应是指与“中学”中的“中国史事”相对应的“西国史事”之类的东西。
关系:“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中体西用作为晚清教育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清末新学制就是中体西用的产物;
另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国民普遍守旧、难以承受剧变的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从而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