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A)
A.成钧
B.校
C.庠
D.序
2.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容(C)
A.墨、法
B.道、墨
C.佛、道
D.道、法
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B)
A.体育
B.立志
C.美育
D.和谐
4.社学创办于(B)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清政府开办新学校,于1905年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一起奏请清政府,废除了(D)
A.儒学
B.佛学
C.殿试
D.科举制
6.太平天国儿童教材的内容主要是(A)
A.政治的、宗教的和基本文化知识的
B.宗教的
C.基本文化知识的
D.政治的
7.下列人物中,在武昌开办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斋的湖广总督是(D)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吴嘉善
D.张之洞
8.明清国子监生升入“率性”堂后,教学采用(B)
A.考试制
B.积分制
C.历事制
D.研究制
9.所有乡试,会试,科岁考一律停止,延续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终告结束是在哪一年?(C)
A.1898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11年
10.九品中正制使官吏选择权转归于(C)
A.郡守
B.皇帝
C.吏部
D.豪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1.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有(ABCDE)
A.官学废驰
B.重文轻武
C.古文运动
D.佛教禅林
E.活字印刷术
1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有(ABCDE)
A.筹办京师大学堂
B.改书院为学堂
C.筹办专门学堂
D.废除八股考试
E.改革科举
13.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ACDE)
A.俗人
B.鸿儒
C.雅儒
D.大儒
E.俗儒
14.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教育理念有(BDE)
A.发明本心
B.知行相资
C.随人分限
D.继善成性
E.学思相济
15.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大为盛行,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影响较大的有(ABCD)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丽泽书院
D.象山书院
E.石鼓书院
16.“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形式有(AC)
A.私人教育团体
B.儒家学派
C.私家教育学派
D.法家学派
E.墨家学派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7.原始教育的特点表现了教育的【封建性】。
判断:错误。原始性。
18.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判断:正确。
19.国子监监生“历事”制度创设于【明朝】。
判断:正确。
20.幼童留美是由中国留学教育的先驱【康有为】首先提议,并获得洋务派一致赞同和支持。
判断:错误。容闳。
2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命【章太炎】为教育总长。
判断:错误。蔡元培。
22.湖北方言学堂是由【张之洞】奏设的。
判断:正确。
23.《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判断:正确。
24.汉代太学学生称【“博士”】或“太学生”。
判断:错误。博士弟子。
25.壬子一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院】。
判断:正确。
26.汉代的官邸学可分为两种:贵胄学校和【宫廷学校】。
判断:正确。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原则源自【孔子】。
判断:正确。
28.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
判断:正确。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9.四书
(1)中国古代对《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合称;
(2)朱熹认为,“四书”代表了儒家道统;
(3)与“五经”一道,成为以后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30.致良知
明代王守仁的学习论;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和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还要将自己的良知推及于事事物物,遵守封建道德。
31.朱熹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2.简述孟子与荀子的思想特色有何不同?
答:
(1)孟子言性善,要求恢复人的本性,故在教育上更重内省。
(2)荀子言性恶,强调改变人的本性,在教育上更重外铄。
33.简述我国学校产生于夏朝前后的原因。
答:
(1)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形成。
(2)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促成了学校产生。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丰富。
(4)夏朝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条件都具备。
34.简述王夫之重要的教育思想。
答:
“习与性成”的教育作用思想:反对“生而知之”,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教本政末”的教育社会政治作用思想:谈本钱,则“教本也”。把教育置于治理国家的根本的地位。“知行相资”的教育过程:行是知的基础,而知是行的目的;在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行先知后,知行并行,互相为用。“学思相济”的教学方法: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在动力。
35.简述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主要内容。
答:
宋代朱熹著《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之合称。其注释特点是训诂见简略,而重在义理之发挥,皆在阐述其理学思想。又集二程及其门徒的言论;南宋以后《四书集注》被捧为经典,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36.简述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内容。
答:
(1)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教育。
(2)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
(3)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教学。
(4)大学的改制。
(5)这些改革是反封建的、进步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论述孟子的德育观。
答: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存心养性”。
(1)寡欲,养心最好办法在寡欲。
(2)持志养气,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3)反求诸己,要有严格的律已精神。
(4)意志磨砺,培养为正义而献身的高尚气节。
(文字表述2分)
38.论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如何评价?
答:
(1)他设计了一套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他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
(3)主张实施教育、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4)对教师的选择、校舍的设置及其环境的美化,注重美学、实验等等都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他理想的教育制度和新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是一棵开着鲜艳的花朵而不结果实的树木,但书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非常卓越的,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