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知心理是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以下属于认知低级形式的是(A)
A.知觉
B.想象
C.记忆
D.注意
2.儿童看着大人将细高杯子的水倒到短粗杯子中,认为水变少了,此时,他处在让皮阿杰所说(B)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后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具有传导作用的神经系统是(C)
A.运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
C.周围神经系统
D.外部神经系统
4.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强化物是与刺激物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的反射称为(D)
A.无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5.在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能力称为(C)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流体能力
D.晶体能力
6.感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韦伯
B.缪勒
C.塞斯顿
D.艾森克
7.超常儿童的智商不低于(D)
A.100
B.110
C.130
D.140
8.大量的信息都需要收藏在长时记忆中,其往往是以(C)方式进行的。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感觉编码
9.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诗歌与散文的识记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一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B)
A.目的任务
B.材料的性质
C.从不同的感觉道得到的材料
D.材料的组织形式
10.伴随着动作或行动进行的思维是(A)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客观动作思维
11.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头脑中酝酿如何解决问题的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D)
A.准备阶段
B.验证阶段
C.顿悟阶段
D.潜伏阶段
1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成(B)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一致性
D.以上都不对
13.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划分的分类标准是(C)
A.表示的性质
B.反映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C.形成的途径
D.属性数量
14.人们对大小相同的字母要比对大小不同的字母知觉的范围大,这是指注意范围受(A)影响。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采用的方法
C.活动任务
D.知识经验
15.牛顿迷恋于科学研究,废寝忘食,有一次煮鸡蛋时错把手表扔到锅里。这表现了(D)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起伏现象
D.注意的紧张性
16.建筑学家在设计大型运动场或剧院时会在建筑上加一些人物装饰,对建筑物与周围景物作适当处理,这是建筑学家考虑了知觉的(C)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7.两条等长的线,由于一条线的两端箭头外扩展,另一条斜线向内,看起来前一条线比后一条线长些,这是产生了(B)
A.贾斯特罗错觉
B.缪勒一莱耶尔错觉
C.赫林和冯德错觉
D.艾宾浩斯错觉
18.言语有障碍的人言语流畅、语法正常,但内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受到损伤的脑区是(D)
A.布洛卡区
B.左语言区
C.后语言区
D.威尔尼克区
19.强调经验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阅读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的阅读模式是(A)
A.自上而下的模式
B.自下而上的模式
C.相互作用模式
D.自左而右的模式
20.斯坦福一比内量表计算智商的公式是(A)
A.IQ=MA/CA×100
B.IQ=MA/CA+100
C.IQ=MA/CA×100%
D.IQ=MA/CA-100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在认知心理的研究进程中,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DE)
A.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问题,提出“灵魂回忆说”,主张“认知就是回忆”
B.亚里斯多德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说“灵魂不能无意象而思维”
C.黑格尔认为认识是靠“理性的直观”去发现“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推演出全部知识
D.康德具体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
E.以詹姆士•穆勒为代表的英国联想主义学派把人的复杂心理看成是由感觉这种简单元素构成的
22.认知心理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意义有(BCE)
A.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设计和生产产品,提升使用者感受
B.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C.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D.有助于了解脑神经系统,提高学习质量
E.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3.心理学家关于能力结构的说法有(ABE)
A.特殊因素理论
B.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C.艾森克的群因素论
D.塞斯顿的能力层次模式
E.维尔浓的智力结构模型
24.非智力因素对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包括(BCDE)
A.产前环境
B.情感
C.意志
D.自我评价
E.信念
25.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现象,提出的记忆分类有(BCD)
A.无意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
E.有意记忆
26.记忆品质包括(ACDE)
A.记忆的敏捷性
B.记忆的直观性
C.记忆的正确性
D.记忆的准备性
E.记忆的持久性
27.下列关于思维的说法,正确的有(ABD)
A.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
B.抽象和概括是紧密相联的,是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
C.比较可以离开分析和综合过程
D.抽象和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都是思维不可缺少的过程,以综合形式出现
E.思维和语言没有联系
28.思维不同于其他认识活动,具有的特征有(BC)
A.直接性
B.间接性
C.概括性
D.本质性
E.规律性
29.影响推理的因素有(ABCE)
A.材料的性质影响推理的进程
B.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正确性也有影响
C.个人的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D.个人需要对推理正确性有影响
E.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对推理正确性也有影响
30.概念形成的策略有(ACDE)
A.同时性扫描策略
B.具体性扫描策略
C.保守性聚焦策略
D.冒险性聚焦策略
E.相继性扫描策略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31.想象
是指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中已有表象结合成新表象的一种反映过程。
32.有意回忆
是根据目的任务自觉地回忆过程。
33.创造性思维
是指提供新的、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思维活动。
34.概念
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
(1)刺激物本身在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新异性。
(2)人的自身状态。包括: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期待:身心的健康状态。
3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答: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对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两者的区别如下:
(1)产生的来源不同。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如下: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37.简述自信心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答:
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以及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总是深信不疑,并坚信一定成功。自信的人能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效地避免自己的短处。在它的驱使下,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顺利地开展工作:胆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他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过分的自我批判也会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创造活动是不能走进科学殿堂的。
38.简述林崇德等人测查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写作特点。
答:
林崇德等人测查了不同年龄学生的作文水平,结果发现:在描写对象上,中、小学生以同学为主,随年龄增长,亲人、老师减少,同学、亲友增多。从内容上看,中小学生关心的是学习,小学生倾向于生活。从写作手法上看,小学三年级主要用记叙,五年级开始出现插叙、倒叙等。年级越高,方法越复杂,出现了运用夹叙夹议手法写作的情况。从各方面看,儿童的写作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发展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39.试述老师应如何从问题解决各阶段帮助学生发展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
问题解决一般划分为提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阶段:问题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发现问题的存在,才能引起人的积极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应具备的条件:①树立对活动的积极态度。人对活动越积极,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②培养认识兴趣。有强烈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人能在日常细微小事中发现关键性问题。③丰富已有的知识。④掌握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2)明确问题阶段:发现问题之后,还有明确问题,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使思维活动有一定方向。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过滤式分析”或“综合性分析”方法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推测问题的成因或解决的可能途径和方法。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序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难易。
(4)检验假设阶段:检验假设是将解决问题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方案实施的结果与解题的要求加以对照,肯定正确的结果,否定并改正错误的结果。检验假设的方式可以付诸实际,直接去检验,也可以通过智力活动间接地检验假设。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8分。
40.小明是位手机不离手的“带电控,平时经常喜欢戴着耳机大音量听歌、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拿着手机煲“电话粥”,甚至睡觉时都会听耳机。今年春节后突然出现一侧耳耳鸣、听力急骤下降,经医生诊断,小明患了突发性左耳极重度聋。
请结合上述案例,试分析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的区别,平时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听觉疲劳,保护听力。
答:
声音作用后,听觉感受性有短时间的降低,之后得以恢复。听觉器官在长期听某种声音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降低,随着声音的停止一般经过一定时间可以完全恢复。这就是听觉适应。听觉的疲劳和听觉的适应不同。听觉疲劳是发生在声音较长时间连续作用后,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并且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当同样的疲劳性刺激积年累月发生时,就会引起职业性听力降低或耳聋。青少年学生如果使自己长时间的处于高强度声音环境中,不加以控制,最终会使听觉由适应到疲劳,进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老师应向学生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可能危害听力的认识,教育学生养成安全用耳习惯。
(1)尽量减少噪声接触,
(2)加强个体防护,戴耳机时注意不要把音量放得过大,听的时间不要太长;
(3)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4)养成良好习惯:①在地铁站或大街上等噪音较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②睡觉时不听耳机,因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不仅会延长音乐声暴露时间,还由于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